②组装前,连接接触面和沿焊缝边缘每边30-50mm范围内的铁锈、毛刺、污垢、冰雪等应清除干净。
③板材的拼装,应在组装前进行;构件的组装应在部件组装、焊接、矫正后进行。
④组装焊接T型组立后,吊转180度进行H型组立,然后吊至门式自动焊进行焊接,焊接详见钢结构焊接工艺规程。
⑤组装焊接的允许偏差如下: 对接焊缝对口错边量 t/10且不大于3.0mm 翼板垂直度 b/100且不大于3.0mm b=翼缘板宽度 腹板中心偏移 ±2.0mm 高度偏差 当h<500时,+2.0mm 当5001000时,+4.0mm 截面宽度 ±3.0mm 弯曲矢高 l/1000,且不应大于10.0mm (受压构件除外) 扭曲 h/250,且不应大于5.0mm 附板局部平面度 当厚度小于14mm时,3.0mm 当厚度大于等于14mm时,2.0mm
(7)矫正
①H型钢矫正采用JZ-40A型钢翼缘矫正机。
②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在加热矫正时,加热温度应根据钢材性能选定,但不得超过900℃。低合金结构钢在加热矫正后应缓慢冷却。
③矫正后的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面或损伤,划痕深度不得大于0.5mm。
④当零件采用热加工成形时,加热温度宜控制在900-1000℃;碳素结构钢在温度下降到700℃之前,应结束加工;低合金结构钢应缓慢冷却。
⑤弯曲成形的零件应采用弧形样板检查。当零件弦长小于或等于1500mm时,样板弦长不应小于零件弦长的2/3;零件弦长大于1500mm时,样板弦长不应小于1500mm。成形部位与样板的间隙不得大于2.0mm。
(8)制孔
①制孔采用型号为z3050×16(I)的摇臂钻床或磁力钻。
②普通孔距要求不高的构件采用划线钻孔,对作为定位的构件的孔或其他孔距精度要求较高的孔,采用钻模板或钻模钻孔;高强螺连接的构件或设计上有特殊要求的构件应用钻模板或钻模钻孔;
③A、B级螺栓孔(I类孔),应具有H12的精度,表面粗糙度Ra不应大于12.5μm。
④C级螺栓孔(II类孔),孔壁表面和粗糙度Ra不应大于25μm,允许偏差应符合规定: C级螺栓孔的允许偏差(mm) 直 径 ±1.0 圆 度 2.0 垂直度 0.03t且不大于2.0
⑤螺栓孔孔距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同一组内任意两孔间距离 当≤500时,为±1.0mm 当≤501-1200时,为±1.5mm 相邻两组的端孔间距离 当≤500时,±1.5mm 当≤501-1200时,为±2.0mm 当≤1201-3000时,为±2.5mm 当>3000时,为±3.0mm
⑥螺栓孔的允许偏差超过上述规定时,不得采用钢块填塞,采用与母材材质相匹配的焊条补焊后重新制孔。
⑦螺栓孔的分组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在节点中连接板情形一根杆件相连的所有螺栓孔为一组;
b、对接接头在拼接板一侧的螺栓孔为一组;
c、在两相邻节点或接头间的螺栓孔为一组,但不包括上述两款所规定的螺栓孔;
d、受弯构件翼缘上的连续螺栓孔,每米长度范围内的螺栓孔为一组
(9)端面铣 对图纸要求端面铣的构件应按下列验收技术标准验收(允差值): 两端铣平进构件长度 ±2.0mm 两端铣平时零件长度 ±0.5mm 铣平面的平面度 0.3mm 铣平面对轴线的垂直度 l/1500
(10)摩擦面处理
①强度螺栓摩擦面处理后的抗滑移系数值应符合设计的要求。
②用砂轮打磨处理摩擦面时,打磨范围不应小于螺栓孔径的4倍,打磨方向宜情形构件受力方面垂直。
③理的摩擦面,出厂前应按批作抗滑移系数试验,最小值应符合设计的要求;出厂前应按批附3套与构件相同材质、相同处理方法的试件,由安装单位复验抗滑移系数。在运输过程中试件摩擦面不得损伤。
④理好的摩擦面,不得有飞边、毛刺、焊疤或污损等。
(11)钢结构焊接
①焊接材料的选择 a、焊条、焊丝、焊剂、电渣焊熔嘴等焊接材料与母材相配配,焊条用E43型,焊丝用08或H08A型,焊剂用中锰型或高锰型。 |